第七卷 第八十一章 列国形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TXT小说网 www.txtgw.com,最快更新新刺客列传最新章节!
预言成真,列国形势大变,无数的目光盯向了赵国,又看向了魏国和楚国。
晨曦的预言真的很准,一年之内,算定必死之人,都会死去。这个能力太恐怖了,无数的探子撒向了列国,他们要得到第一手的信息。
更有实力高强的人,不断地进入终南山,晨曦算死了很多人,七国年年征战,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下一刻不会死亡。而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跟随在晨曦的身边,就算要死,也会有个提前的心里准备,更可能不会死。
不管你信不信,赵悼真的死了,赵迁成为赵王,任命郭开为丞相,封李牧为武安君,已成为铁一般的事实。
不但如此,魏国传来消息,孟尝君田文病故,许多当年的门客都将前往魏国吊孝。而魏王也一个小罪名,剥夺了信陵君魏无忌的兵权。听说他整日在府里借酒消愁,一为赵胜之死哀悼,二为不得重用,被魏王软禁在府邸,哪里也去不了。
再看楚国的形势,楚王是真的老了,一直躺在病榻不起。按照目前得到的信息显示,很难挺过春节。现在楚国上下都在为继承人争斗不休,前有李嫣嫣的长子芈悍、次子芈犹,后有公子负刍,都在为那个位置争取。
以目前看来,春申君黄歇支持立芈悍为太子,可在晨曦的预言中,黄歇会死。可黄歇身体强壮,又是楚国权力最大的能臣,他怎么可能会死?就连黄歇自己听到晨曦的预言,也是不信的。身为一名权臣,怎么可以听信鬼神之说?
就算赵胜、田文,哪怕魏无忌也死去,黄歇都不认为自己会死。至少在楚国,还没有谁能对他造成威胁。
秦国,章台宫,所有大臣看嬴政的眼神都不同了。
晨曦是嬴政的妻子,一个算死了许多人,一个就做好了那些人死后的准备。而边关传回消息,李牧还是退兵了,主动让出了屯留,长平一线门户大开。蒙武立刻兵出函谷关,将丢失的土地全部收回,派出大量部队驻守,并且严密监视着李牧军的动向。
李牧也很无奈,赵王和赵胜之死,新王登基,他只能回去坐镇。相对秦国来说,燕国给赵国的威胁最大。几次秦赵之战,两国损兵折将,短时间内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战役。
可燕国不同,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反过来咬你一口,赵人烦不胜烦。何况年轻的赵王还很年轻,做事轻浮武断,名声并不太好,早已在列国传开。就算给李牧自己,都相信燕国必会觊觎赵国土地,如果不回归,赵王的位置就不会稳。
事在人为,领兵打仗,算无遗策的李牧,也被鬼神之说打败。那位北宫少宫主的占卜术,真的太准了。与此同时,赵国的许多名臣,都将目光看向魏国,希望魏王不要逼迫信陵君太甚。
战国四大公子,已经死了两人,列国联军的计策,本就是那四位定下的。如果另外两位也死去,谁有资格再次倡议合纵一事。幸亏秦国政权也不太稳,列国派出大量的外交人员,结交秦国权贵,极力地怂恿他们,尽力拖延嬴政亲政的日子。
纵观列国君主,老的老,少的少,根本没有一位能与嬴政相提并论。看到嬴政,人们想起了以前的嬴荡、嬴稷两兄弟,真的把列国打怕了。
今日朝堂之上,没有人第一个说话,此时他们才发现,嬴政的决定有多么正确。不费一兵一卒收回屯留,长平一带再也看不到赵兵的影子,蒙武兵不血刃地获得许多功劳,在军中已经传开,秦王的地位被军人们上升到一个高度。
这种影响力,非是朝堂之上争吵所能消减,毕竟秦国获得了非常大的利益。现在李牧回邯郸坐镇,时机成熟的话,蒙武还可以顺利地拿下上党郡,至少在边关,还没有人是蒙武的对手。
嬴政笑道:“本王知道大家的心思,赵国君王交替,李牧又不在边关,应该趁早拿下上党郡等诸多城池。可我要说,还不到时候,等魏无忌死吧。如果我们大举进攻赵地,三晋必然联合起来,我们不能给魏无忌再次出山的机会。”
“赵高,拟旨,一道向赵王迁贺喜的信件,一道向魏王联盟的信件。并且带上丰厚的礼物,以表达大秦不想再战的心意。”
赵高点头应命,嬴政又言道:“只要赵王和魏王看到我的贺礼,不管他们信不信,都会极力地抓稳手上的权力,根本没有精力对我大秦有太多的关注。赵王急的不是秦国,而是燕国,听说燕国兵马蠢蠢欲动,势必要报居辛之仇,能与大秦联盟,也是赵王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魏王就不用多说了,就算软禁了信陵君,魏国绝大部分将领,还是心向着那位无忌公子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有信陵君在,魏王就一日不敢放松警惕。能与我大秦联盟,算是给了魏王最大的礼物,必然要对信陵君动手了。”
“相比较而言,三晋就不是铁板一块,韩国将孤立在大秦的视野之下。等时机成熟,本王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吞并韩国,甚至可以逼韩王投诚,也不是不可能。”
众臣听的各有所思,但也赞同此种说法,这就是阳谋。秦国不怕别人看不出来,但是看出来又能怎么样?新君上位,魏王还有羁绊,只要秦王稍微表露出支持的态度,就不可能放过。
这也是一种远交近攻的计策,楚国为了继承权,没有精力插手列国之事。齐王昏庸无能,向来与秦国交好,也不可能生出事端。燕国与秦国不接壤,更与赵人有仇,或许燕赵之间大战打不起来,几次小规模的战役,还是能打起来的。
在这个时候,韩王还能找谁去寻求支援?一个也找不到。就算秦国吞并了韩国,其他列国都不会太过重视,毕竟韩国地盘太小了。韩国的国策,一直是左右逢源的计策,不敢得罪任何一国,但是谁打过来,就会联合其他国家反击。
而在这个时期,韩国根本找不到联合的国家。
昌平君也看到了这种形势,眼红手热地言道:“既然如此,让蒙武将军带领一支部队,不需要多,只需十万秦兵,就可拿下韩地。”
吕不韦点头道:“出兵韩国,确实是最佳的时机,请大王传下口令,让甘泉宫尽快颁布诏书。时间要快,三军行动,向来都是兵贵神速,我们要在列国没反应过来之前,拿下韩国,造成即成事实,其他五国也无话可说。”
众臣附议,可嬴政摇头言道:“此举不妥,一旦出兵,三晋必然人人惶恐,还需从长计议。本王要给列国一个信息,以安那些君王之心,那就是大秦不会动兵。”
“我能让李牧退兵,就可以让韩王主动投诚,轻松的拿下土地,为什么要大规模的开战呢?两兵交战,哪怕对付的是最弱的韩国,也会死去不少大秦将士。攻韩决议,等到本王亲政以后再议吧。”
众臣傻眼,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你说出来干什么?虽然这个时机很好,但是嬴政还有点担心,大秦国力能不能损失的起。不能打几次仗,就让国库再度空虚,那条郑国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好。
何况前几次对外交战,大秦损兵折将,能战的士兵已经去掉一半。钱粮损失的起,但是士兵的生命,却没有多少人去统计。人口啊,确实是个大问题,秦国不能再发生那样的国与国的对战。就算要战,也要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嬴政话题一转,言道:“今日朝议,议的是咸阳学宫,大秦需要这么一处学府。稷下学宫已经落寞,列国有才之士,只要有眼光的,看到咸阳学宫,必然纷拥来投。武能定邦,文能安国,各地的郡守都以武将担任,大秦对文治人才极其欠缺。”
“武将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事实,许多武将连个大字都不识,如何将政令顺利地下达呢?最近一段日子里,本王统计了一下,我大秦各地郡守的官职,空缺文臣达到两千之数。”
“诸位大臣,请你们想想,许多地方的信息,都有传讯兵千里奔赴咸阳,口口相传。这其中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我们一概不知,还要派出咸阳的大臣去巡视。这一来一回,将耽误多少时间,遗误的政令又会有多少呢?”
“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吧。建立咸阳学宫,并不是为了与诸位争权,而是大秦真的缺少各方面的人才。本王可以保证,凡是从学宫出来的人才,除了本王提拔任命的几人,绝大部分都需走一道道程序进行。只要有人反对,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留待日后观察。”
昌平君、吕不韦、商公等人算是听明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为建立咸阳学宫做准备。可你知不知道,哪怕你说的再漂亮,学宫真的建立起来,绝对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官职的任命,向来都是举荐制,咸阳学宫这么一来,那些身份低贱的文人就有了晋升的资本。权贵家的子弟那么多,贵族岂能同意?何况你现在还没亲政,还没有权力举办那样的场所,实在有点操之过急了。
众臣们以沉默应对,为了学宫一事,已经吵了几个月。该说的他们都说了,再说下去有什么意思?大家的意见绝大部分都一致,那就是反对建立咸阳学宫。
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可能同意。
预言成真,列国形势大变,无数的目光盯向了赵国,又看向了魏国和楚国。
晨曦的预言真的很准,一年之内,算定必死之人,都会死去。这个能力太恐怖了,无数的探子撒向了列国,他们要得到第一手的信息。
更有实力高强的人,不断地进入终南山,晨曦算死了很多人,七国年年征战,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下一刻不会死亡。而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跟随在晨曦的身边,就算要死,也会有个提前的心里准备,更可能不会死。
不管你信不信,赵悼真的死了,赵迁成为赵王,任命郭开为丞相,封李牧为武安君,已成为铁一般的事实。
不但如此,魏国传来消息,孟尝君田文病故,许多当年的门客都将前往魏国吊孝。而魏王也一个小罪名,剥夺了信陵君魏无忌的兵权。听说他整日在府里借酒消愁,一为赵胜之死哀悼,二为不得重用,被魏王软禁在府邸,哪里也去不了。
再看楚国的形势,楚王是真的老了,一直躺在病榻不起。按照目前得到的信息显示,很难挺过春节。现在楚国上下都在为继承人争斗不休,前有李嫣嫣的长子芈悍、次子芈犹,后有公子负刍,都在为那个位置争取。
以目前看来,春申君黄歇支持立芈悍为太子,可在晨曦的预言中,黄歇会死。可黄歇身体强壮,又是楚国权力最大的能臣,他怎么可能会死?就连黄歇自己听到晨曦的预言,也是不信的。身为一名权臣,怎么可以听信鬼神之说?
就算赵胜、田文,哪怕魏无忌也死去,黄歇都不认为自己会死。至少在楚国,还没有谁能对他造成威胁。
秦国,章台宫,所有大臣看嬴政的眼神都不同了。
晨曦是嬴政的妻子,一个算死了许多人,一个就做好了那些人死后的准备。而边关传回消息,李牧还是退兵了,主动让出了屯留,长平一线门户大开。蒙武立刻兵出函谷关,将丢失的土地全部收回,派出大量部队驻守,并且严密监视着李牧军的动向。
李牧也很无奈,赵王和赵胜之死,新王登基,他只能回去坐镇。相对秦国来说,燕国给赵国的威胁最大。几次秦赵之战,两国损兵折将,短时间内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战役。
可燕国不同,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反过来咬你一口,赵人烦不胜烦。何况年轻的赵王还很年轻,做事轻浮武断,名声并不太好,早已在列国传开。就算给李牧自己,都相信燕国必会觊觎赵国土地,如果不回归,赵王的位置就不会稳。
事在人为,领兵打仗,算无遗策的李牧,也被鬼神之说打败。那位北宫少宫主的占卜术,真的太准了。与此同时,赵国的许多名臣,都将目光看向魏国,希望魏王不要逼迫信陵君太甚。
战国四大公子,已经死了两人,列国联军的计策,本就是那四位定下的。如果另外两位也死去,谁有资格再次倡议合纵一事。幸亏秦国政权也不太稳,列国派出大量的外交人员,结交秦国权贵,极力地怂恿他们,尽力拖延嬴政亲政的日子。
纵观列国君主,老的老,少的少,根本没有一位能与嬴政相提并论。看到嬴政,人们想起了以前的嬴荡、嬴稷两兄弟,真的把列国打怕了。
今日朝堂之上,没有人第一个说话,此时他们才发现,嬴政的决定有多么正确。不费一兵一卒收回屯留,长平一带再也看不到赵兵的影子,蒙武兵不血刃地获得许多功劳,在军中已经传开,秦王的地位被军人们上升到一个高度。
这种影响力,非是朝堂之上争吵所能消减,毕竟秦国获得了非常大的利益。现在李牧回邯郸坐镇,时机成熟的话,蒙武还可以顺利地拿下上党郡,至少在边关,还没有人是蒙武的对手。
嬴政笑道:“本王知道大家的心思,赵国君王交替,李牧又不在边关,应该趁早拿下上党郡等诸多城池。可我要说,还不到时候,等魏无忌死吧。如果我们大举进攻赵地,三晋必然联合起来,我们不能给魏无忌再次出山的机会。”
“赵高,拟旨,一道向赵王迁贺喜的信件,一道向魏王联盟的信件。并且带上丰厚的礼物,以表达大秦不想再战的心意。”
赵高点头应命,嬴政又言道:“只要赵王和魏王看到我的贺礼,不管他们信不信,都会极力地抓稳手上的权力,根本没有精力对我大秦有太多的关注。赵王急的不是秦国,而是燕国,听说燕国兵马蠢蠢欲动,势必要报居辛之仇,能与大秦联盟,也是赵王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魏王就不用多说了,就算软禁了信陵君,魏国绝大部分将领,还是心向着那位无忌公子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有信陵君在,魏王就一日不敢放松警惕。能与我大秦联盟,算是给了魏王最大的礼物,必然要对信陵君动手了。”
“相比较而言,三晋就不是铁板一块,韩国将孤立在大秦的视野之下。等时机成熟,本王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吞并韩国,甚至可以逼韩王投诚,也不是不可能。”
众臣听的各有所思,但也赞同此种说法,这就是阳谋。秦国不怕别人看不出来,但是看出来又能怎么样?新君上位,魏王还有羁绊,只要秦王稍微表露出支持的态度,就不可能放过。
这也是一种远交近攻的计策,楚国为了继承权,没有精力插手列国之事。齐王昏庸无能,向来与秦国交好,也不可能生出事端。燕国与秦国不接壤,更与赵人有仇,或许燕赵之间大战打不起来,几次小规模的战役,还是能打起来的。
在这个时候,韩王还能找谁去寻求支援?一个也找不到。就算秦国吞并了韩国,其他列国都不会太过重视,毕竟韩国地盘太小了。韩国的国策,一直是左右逢源的计策,不敢得罪任何一国,但是谁打过来,就会联合其他国家反击。
而在这个时期,韩国根本找不到联合的国家。
昌平君也看到了这种形势,眼红手热地言道:“既然如此,让蒙武将军带领一支部队,不需要多,只需十万秦兵,就可拿下韩地。”
吕不韦点头道:“出兵韩国,确实是最佳的时机,请大王传下口令,让甘泉宫尽快颁布诏书。时间要快,三军行动,向来都是兵贵神速,我们要在列国没反应过来之前,拿下韩国,造成即成事实,其他五国也无话可说。”
众臣附议,可嬴政摇头言道:“此举不妥,一旦出兵,三晋必然人人惶恐,还需从长计议。本王要给列国一个信息,以安那些君王之心,那就是大秦不会动兵。”
“我能让李牧退兵,就可以让韩王主动投诚,轻松的拿下土地,为什么要大规模的开战呢?两兵交战,哪怕对付的是最弱的韩国,也会死去不少大秦将士。攻韩决议,等到本王亲政以后再议吧。”
众臣傻眼,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你说出来干什么?虽然这个时机很好,但是嬴政还有点担心,大秦国力能不能损失的起。不能打几次仗,就让国库再度空虚,那条郑国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好。
何况前几次对外交战,大秦损兵折将,能战的士兵已经去掉一半。钱粮损失的起,但是士兵的生命,却没有多少人去统计。人口啊,确实是个大问题,秦国不能再发生那样的国与国的对战。就算要战,也要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嬴政话题一转,言道:“今日朝议,议的是咸阳学宫,大秦需要这么一处学府。稷下学宫已经落寞,列国有才之士,只要有眼光的,看到咸阳学宫,必然纷拥来投。武能定邦,文能安国,各地的郡守都以武将担任,大秦对文治人才极其欠缺。”
“武将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事实,许多武将连个大字都不识,如何将政令顺利地下达呢?最近一段日子里,本王统计了一下,我大秦各地郡守的官职,空缺文臣达到两千之数。”
“诸位大臣,请你们想想,许多地方的信息,都有传讯兵千里奔赴咸阳,口口相传。这其中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我们一概不知,还要派出咸阳的大臣去巡视。这一来一回,将耽误多少时间,遗误的政令又会有多少呢?”
“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吧。建立咸阳学宫,并不是为了与诸位争权,而是大秦真的缺少各方面的人才。本王可以保证,凡是从学宫出来的人才,除了本王提拔任命的几人,绝大部分都需走一道道程序进行。只要有人反对,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留待日后观察。”
昌平君、吕不韦、商公等人算是听明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为建立咸阳学宫做准备。可你知不知道,哪怕你说的再漂亮,学宫真的建立起来,绝对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官职的任命,向来都是举荐制,咸阳学宫这么一来,那些身份低贱的文人就有了晋升的资本。权贵家的子弟那么多,贵族岂能同意?何况你现在还没亲政,还没有权力举办那样的场所,实在有点操之过急了。
众臣们以沉默应对,为了学宫一事,已经吵了几个月。该说的他们都说了,再说下去有什么意思?大家的意见绝大部分都一致,那就是反对建立咸阳学宫。
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可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