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世袭刺史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TXT小说网 www.txtgw.com,最快更新大唐国妖最新章节!
荆谋言看到了李世民把矛头转向了房玄龄,心里立刻放心了。他知道房玄龄不可能去敢直接跟李世民对视,更不敢跟李世民正面硬来。因为他知道房玄龄身为古代封建大臣的死穴,那也就是他把皇帝当做神圣的,当做了至高无上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你把对方当做了什么他才是什么,你心里已经有了皇权的意识,那对方才有了权力。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权力世袭合法,那也就是君主制。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权力世袭不合法,那也就是共和制。这个不过是一个意识问题,至于荆谋言心里不把皇权当回事,他自然敢正面应对李世民。可是房玄龄不可能,哪怕他目前地位权力都更大,可是心里的意识却不可能改变了。
“房乔,现在我们大唐的书吏都已经对于我们朝廷不满了,可是我们大唐必须要依靠这些书吏来为朕执行政令,不然朝廷都要面临无法运转。所以应该适当的照顾他们的利益,不能让人绝望,明白了吗?”李世民强调说道。
房玄龄对于荆谋言更是不满,这个其实都是荆谋言挑起来的,如果不是荆谋言提出了这个官吏合一的政策,那如何会让那些书吏捕快有了更大的野心。他们有了野心,这样才会想着倒逼朝廷,才会想着去逼迫朝廷推行这个官吏合一。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提出,他们还是会安心的去做事,不会有这个过分的野心。
当然,这个野心对于房玄龄来说那也是过分了,毕竟是从他们士族手里夺取的烧饼,让士族利益受损了,那当然是过分了。
“皇上,臣以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要慎之又慎啊!我们大唐不宜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如果贸然大量的书吏涌入了官场,那我们岂不是要面临官场剧烈动荡,这样同样对于我大唐朝廷不好。尤其是如果下面的书吏人人都希望当官,那谁还能够安心做事?所以臣以为可以适当给他们有些希望,可是也别过分了。臣以为不如设定条件,每年遴选一批书吏授予从九品下的散衔,并且只是从那些为了官府做事二十年以上,并且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从中遴选。”房玄龄说。
荆谋言心里暗骂:“老狐狸!”
房玄龄这话明摆着是故意的,他知道既然无法阻挡书吏入仕的道路,那干脆也就直接把偷梁换柱,把荆谋言这个政策弄成是给那些书吏年老时候养老准备的。房玄龄故意拔高选拔条件,必须要为了官府服务二十年,并且要年满五十岁。
要知道大唐绝大部分人的寿命也才五十岁左右,也许有权有钱的生活条件好能够稍微长一些,可是这个并不代表绝大部分人。
房玄龄这个让五十岁以上的才能从中选拔一些收益九品官职,这个摆明了是不希望让这些人当几年的官,希望他们任职不久就嗝屁了,这样无法影响到世家大族的权力地位。
甚至为了这个九品官,要为官府服务二十年啊!而且更何况服务二十年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获得,有几个人能够熬得住啊!房玄龄这个其实也就是发现既然堵不住,那干脆不如采用堵不如疏的办法,直接故意把这个门槛弄得很高,束之高阁,让这个政策自然作废,无法影响到他们世家大族的权力资源。
不过听到了这话,首先不满的居然不是荆谋言,反而是李世民这个皇帝。
“房乔,这样太不合适了。二十年,并且只有五十岁以上才能够获得资格,这样太不合适了。朕认为五年也就够了。”李世民说。
李世民对于房玄龄这个方案其实也是不满的,因为李世民知道想要让这些底层书吏威胁到他们士族的政治地位,那门槛必然不能太高。如果一旦太高了那其实等于没有这个政策一样,而李世民对于打击世家大族,加强皇权那可是不遗余力的,他当然不能真正的让房玄龄这个方案通过。
“不论书吏多少岁,只要通过了朝廷的书吏考试,并且连续为官府做事五年,就可以有参与吏部选拔官吏的资格,可以酌情选升一些为了官府做事五年以上的书吏为九品官职。”李世民说。
荆谋言却也都赶紧补充说:“皇上,我认为在中枢衙门的书吏,可以由各部长官推荐,然后吏部审核批准之后晋升。而地方书吏可以由州刺史进行推举,然后吏部审核晋升。因为各部长官才了解各部的书吏任职情况。”
房玄龄也是心里叫苦,别看荆谋言这个看起来合情合理,可是却代表了地方势力和部门的权力增大。如果按照荆谋言这么做,各部门都掌握了一定的人事权。虽然这个人事权未必有多大,可是却已经是一个掌握独立的人事权的开始。
尤其是本来凡是从九品以上的官职都要经过吏部的选拔审核,而地方官员推荐的余地并不大。可是经过荆谋言这么弄,意味着以后地方书吏的前途也算是一大部分掌握在了地方州刺史手里,会大大的增加地方官员的权力。
并且地方官员一旦彻底掌握了地方书吏的前途,会加重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的掌握,反而会削弱中央对于地方的影响。
这个是房玄龄有些难以接受的,可是荆谋言表明了是希望趁着这个时候能增加地方官府的权力,这样让地方官府和大唐中枢能达成一定的平衡。荆谋言代表的毕竟是地方势力,并非是中枢。
至于李世民也是赶紧皱眉,荆谋言这个方案明显是在加强了地方势力,这样让李世民也是不舒服。
政治也就是这么复杂,如果说在打击士族方面,李世民跟荆谋言是一路人,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换了另一个角度,如果是在维护中枢权威方面,李世民却同样跟房玄龄是同一路人。其实这个也就是立场决定了想法,李世民固然希望能够压制士族甚至是让士族消亡,然后皇权可以达到巅峰。
可是同样另一方面,李世民作为中枢的最高皇帝,他同样不希望以增加地方势力的手段作为抗衡中枢士族的方法。
“如果用增加地方官员权力的方法来抗衡士族,这个可是一个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固然可以对抗士族,可是如果用不好那也是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李世民想。
荆谋言看到了李世民的担心,心里也是想:“你李世民肯定对于我这个方案不满意,可是这个也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了。既想要遏制士族,可是同时又不希望加强地方实力派的权力,你这个皇帝真是有些白日做梦啊!不过,如果换位思考,我坐在皇帝的位置上,那我也是这么一个‘白日做梦’。”
不过李世民毕竟也是知道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策,只能够两权其害取其轻,所以他很快做出了决定。
“朕以为可以,允许对方官员推荐,然后由吏部来审核批准,这样凡是为了我们大唐朝廷任职五年的官吏可以获得晋升资格。”李世民说。
房玄龄暗暗叫苦,从目前来看,李世民对于士族的忌惮,远比对于地方官员更大。目前大唐开国初年,人心思安,地方的势力哪怕想要有所动作,那也是没有办法。现在早就过了造反的天时,不可能有人能够起来造反了。哪怕有些人想要造反,那也注定要被很快平定。
人心思安,地方实力派不可能能够翻天。所以李世民对于士族的忌惮远大于对于地方势力的忌惮,所以李世民宁可选择增加地方实力派的权力来实现打击士族,那也要争取遏制地方势力。
“皇上英明!”荆谋言说。
李世民接下来再次抛出了一个议案,这个议案反而是让房玄龄和荆谋言始料未及。
”既然是这样,朕以为可以考虑以勋贵和皇族分派各地,为世袭刺史。朕身边的跟着朕打天下的开创之臣,朕不忍心他们不能安享富贵。所以朕决定派出以功臣勋贵,皇子皇族为世袭州刺史,凡是功臣勋贵皇族的后代,可以在刺史之位世袭罔替,以为中枢藩屏。“李世民说。
“什么?”荆谋言和房玄龄一起惊呼。
当然,房玄龄是真正的在惊呼了,他压根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会抛出了这个世袭刺史的说法,甚至要给予功臣勋贵还有皇族分封世袭刺史,这个不是分封制吗?这个绝对是分封制,这个绝对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了。
分封制自从秦朝开始被废除,后来刘邦的非刘不王,再加上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之后,分封制彻底走向了衰退。
甚至东汉时期那些各种封国早就名存实亡,实际治理权早就掌握在中枢派出的国相手里,而不是当地王族手里。
可是李世民居然提出了要玩这个世袭刺史制度,也是让房玄龄心里一阵震惊。
“我去,李世民你可真会玩啊!”荆谋言想。
荆谋言当然知道李世民这个世袭刺史是怎么来的,在原先历史上也是有过的,李世民在原先历史上不知道为什么,居然对于分封制的热情突然上升了起来,好像对于分封制非常热衷,不惜几次想要推行分封制,其中这个世袭刺史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情况。
这次轮到荆谋言跟房玄龄傻眼了,这个李世民居然玩这一招。
“糟糕,是我的原因,让李世民提前坚定了这个想法。我提出来了加强地方权力,这样让李世民心里的不安全感再次大大的增加。我提出了增加地方权力的方案,李世民心里的不安全感顿时比起原来提升了很多倍。李世民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既可以增加地方权力,同样可以维护李唐皇族的利益,这个看起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荆谋言想。
荆谋言提出了增加地方官员权力的方法,李世民既想要增加地方势力来抗衡士族,可是同样也希望避免地方实力过大,然后威胁到中枢。所以李世民为了争取这两者平衡,甚至两全其美,不惜过早的提出了这个类似于分封制的世袭刺史制度。
“从表面上看,如果采用了世袭刺史制度,这样确实可以一方面避免地方势力过大,然后威胁中枢,尤其是威胁皇族的结果。而这样可以两全其美,把那些皇族分配到地方担任世袭刺史,这样同样可以加强皇帝在地方的影响力。”
“哪怕我用脚后跟都可以想出来,这个世袭刺史制度到时候肯定会逐步演变成皇族分封制。毕竟那些勋贵人数太少,反而皇族人数会逐步增多。勋贵靠着功劳获得的爵位,而皇族是靠着血脉天生就可以获得。所以意味着以后勋贵注定会很难得,可是皇族却犹如下猪仔一样一批又一批,而且如果都获得了这个世袭刺史的资格,那这个后果可是……”
“李世民,你想得挺美的,居然想要趁机增加皇权,这样加强皇族对于地方的掌控吗?”
李世民很快主动说:“好了,既然这样,朕同意这个地方州刺史选举书吏为官,而朕也希望能让皇族和勋贵为世袭刺史,分驻各地,世袭罔替,以为中枢藩屏。”
“朕立刻让中书省草拟诏书,这次内朝就到此为止,你们下去吧!”
李世民下达了逐客令,而荆谋言、房玄龄,武士彟等人脸色都是阴沉无比。这次可是很明显,他们对于李世民这个世袭刺史表明非常不满意。荆谋言从房玄龄那里,同样看到了担忧的神色,至于武士彟也是如此,对于这个世袭刺史政策已经不满意了。
而荆谋言他们离开之后,在朝廷里面立刻掀起了一次巨大的波澜,因为李世民要实行这个世袭州刺史的制度,简直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荆谋言看到了李世民把矛头转向了房玄龄,心里立刻放心了。他知道房玄龄不可能去敢直接跟李世民对视,更不敢跟李世民正面硬来。因为他知道房玄龄身为古代封建大臣的死穴,那也就是他把皇帝当做神圣的,当做了至高无上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你把对方当做了什么他才是什么,你心里已经有了皇权的意识,那对方才有了权力。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权力世袭合法,那也就是君主制。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权力世袭不合法,那也就是共和制。这个不过是一个意识问题,至于荆谋言心里不把皇权当回事,他自然敢正面应对李世民。可是房玄龄不可能,哪怕他目前地位权力都更大,可是心里的意识却不可能改变了。
“房乔,现在我们大唐的书吏都已经对于我们朝廷不满了,可是我们大唐必须要依靠这些书吏来为朕执行政令,不然朝廷都要面临无法运转。所以应该适当的照顾他们的利益,不能让人绝望,明白了吗?”李世民强调说道。
房玄龄对于荆谋言更是不满,这个其实都是荆谋言挑起来的,如果不是荆谋言提出了这个官吏合一的政策,那如何会让那些书吏捕快有了更大的野心。他们有了野心,这样才会想着倒逼朝廷,才会想着去逼迫朝廷推行这个官吏合一。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提出,他们还是会安心的去做事,不会有这个过分的野心。
当然,这个野心对于房玄龄来说那也是过分了,毕竟是从他们士族手里夺取的烧饼,让士族利益受损了,那当然是过分了。
“皇上,臣以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要慎之又慎啊!我们大唐不宜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如果贸然大量的书吏涌入了官场,那我们岂不是要面临官场剧烈动荡,这样同样对于我大唐朝廷不好。尤其是如果下面的书吏人人都希望当官,那谁还能够安心做事?所以臣以为可以适当给他们有些希望,可是也别过分了。臣以为不如设定条件,每年遴选一批书吏授予从九品下的散衔,并且只是从那些为了官府做事二十年以上,并且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从中遴选。”房玄龄说。
荆谋言心里暗骂:“老狐狸!”
房玄龄这话明摆着是故意的,他知道既然无法阻挡书吏入仕的道路,那干脆也就直接把偷梁换柱,把荆谋言这个政策弄成是给那些书吏年老时候养老准备的。房玄龄故意拔高选拔条件,必须要为了官府服务二十年,并且要年满五十岁。
要知道大唐绝大部分人的寿命也才五十岁左右,也许有权有钱的生活条件好能够稍微长一些,可是这个并不代表绝大部分人。
房玄龄这个让五十岁以上的才能从中选拔一些收益九品官职,这个摆明了是不希望让这些人当几年的官,希望他们任职不久就嗝屁了,这样无法影响到世家大族的权力地位。
甚至为了这个九品官,要为官府服务二十年啊!而且更何况服务二十年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获得,有几个人能够熬得住啊!房玄龄这个其实也就是发现既然堵不住,那干脆不如采用堵不如疏的办法,直接故意把这个门槛弄得很高,束之高阁,让这个政策自然作废,无法影响到他们世家大族的权力资源。
不过听到了这话,首先不满的居然不是荆谋言,反而是李世民这个皇帝。
“房乔,这样太不合适了。二十年,并且只有五十岁以上才能够获得资格,这样太不合适了。朕认为五年也就够了。”李世民说。
李世民对于房玄龄这个方案其实也是不满的,因为李世民知道想要让这些底层书吏威胁到他们士族的政治地位,那门槛必然不能太高。如果一旦太高了那其实等于没有这个政策一样,而李世民对于打击世家大族,加强皇权那可是不遗余力的,他当然不能真正的让房玄龄这个方案通过。
“不论书吏多少岁,只要通过了朝廷的书吏考试,并且连续为官府做事五年,就可以有参与吏部选拔官吏的资格,可以酌情选升一些为了官府做事五年以上的书吏为九品官职。”李世民说。
荆谋言却也都赶紧补充说:“皇上,我认为在中枢衙门的书吏,可以由各部长官推荐,然后吏部审核批准之后晋升。而地方书吏可以由州刺史进行推举,然后吏部审核晋升。因为各部长官才了解各部的书吏任职情况。”
房玄龄也是心里叫苦,别看荆谋言这个看起来合情合理,可是却代表了地方势力和部门的权力增大。如果按照荆谋言这么做,各部门都掌握了一定的人事权。虽然这个人事权未必有多大,可是却已经是一个掌握独立的人事权的开始。
尤其是本来凡是从九品以上的官职都要经过吏部的选拔审核,而地方官员推荐的余地并不大。可是经过荆谋言这么弄,意味着以后地方书吏的前途也算是一大部分掌握在了地方州刺史手里,会大大的增加地方官员的权力。
并且地方官员一旦彻底掌握了地方书吏的前途,会加重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的掌握,反而会削弱中央对于地方的影响。
这个是房玄龄有些难以接受的,可是荆谋言表明了是希望趁着这个时候能增加地方官府的权力,这样让地方官府和大唐中枢能达成一定的平衡。荆谋言代表的毕竟是地方势力,并非是中枢。
至于李世民也是赶紧皱眉,荆谋言这个方案明显是在加强了地方势力,这样让李世民也是不舒服。
政治也就是这么复杂,如果说在打击士族方面,李世民跟荆谋言是一路人,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换了另一个角度,如果是在维护中枢权威方面,李世民却同样跟房玄龄是同一路人。其实这个也就是立场决定了想法,李世民固然希望能够压制士族甚至是让士族消亡,然后皇权可以达到巅峰。
可是同样另一方面,李世民作为中枢的最高皇帝,他同样不希望以增加地方势力的手段作为抗衡中枢士族的方法。
“如果用增加地方官员权力的方法来抗衡士族,这个可是一个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固然可以对抗士族,可是如果用不好那也是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李世民想。
荆谋言看到了李世民的担心,心里也是想:“你李世民肯定对于我这个方案不满意,可是这个也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了。既想要遏制士族,可是同时又不希望加强地方实力派的权力,你这个皇帝真是有些白日做梦啊!不过,如果换位思考,我坐在皇帝的位置上,那我也是这么一个‘白日做梦’。”
不过李世民毕竟也是知道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策,只能够两权其害取其轻,所以他很快做出了决定。
“朕以为可以,允许对方官员推荐,然后由吏部来审核批准,这样凡是为了我们大唐朝廷任职五年的官吏可以获得晋升资格。”李世民说。
房玄龄暗暗叫苦,从目前来看,李世民对于士族的忌惮,远比对于地方官员更大。目前大唐开国初年,人心思安,地方的势力哪怕想要有所动作,那也是没有办法。现在早就过了造反的天时,不可能有人能够起来造反了。哪怕有些人想要造反,那也注定要被很快平定。
人心思安,地方实力派不可能能够翻天。所以李世民对于士族的忌惮远大于对于地方势力的忌惮,所以李世民宁可选择增加地方实力派的权力来实现打击士族,那也要争取遏制地方势力。
“皇上英明!”荆谋言说。
李世民接下来再次抛出了一个议案,这个议案反而是让房玄龄和荆谋言始料未及。
”既然是这样,朕以为可以考虑以勋贵和皇族分派各地,为世袭刺史。朕身边的跟着朕打天下的开创之臣,朕不忍心他们不能安享富贵。所以朕决定派出以功臣勋贵,皇子皇族为世袭州刺史,凡是功臣勋贵皇族的后代,可以在刺史之位世袭罔替,以为中枢藩屏。“李世民说。
“什么?”荆谋言和房玄龄一起惊呼。
当然,房玄龄是真正的在惊呼了,他压根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会抛出了这个世袭刺史的说法,甚至要给予功臣勋贵还有皇族分封世袭刺史,这个不是分封制吗?这个绝对是分封制,这个绝对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了。
分封制自从秦朝开始被废除,后来刘邦的非刘不王,再加上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之后,分封制彻底走向了衰退。
甚至东汉时期那些各种封国早就名存实亡,实际治理权早就掌握在中枢派出的国相手里,而不是当地王族手里。
可是李世民居然提出了要玩这个世袭刺史制度,也是让房玄龄心里一阵震惊。
“我去,李世民你可真会玩啊!”荆谋言想。
荆谋言当然知道李世民这个世袭刺史是怎么来的,在原先历史上也是有过的,李世民在原先历史上不知道为什么,居然对于分封制的热情突然上升了起来,好像对于分封制非常热衷,不惜几次想要推行分封制,其中这个世袭刺史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情况。
这次轮到荆谋言跟房玄龄傻眼了,这个李世民居然玩这一招。
“糟糕,是我的原因,让李世民提前坚定了这个想法。我提出来了加强地方权力,这样让李世民心里的不安全感再次大大的增加。我提出了增加地方权力的方案,李世民心里的不安全感顿时比起原来提升了很多倍。李世民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既可以增加地方权力,同样可以维护李唐皇族的利益,这个看起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荆谋言想。
荆谋言提出了增加地方官员权力的方法,李世民既想要增加地方势力来抗衡士族,可是同样也希望避免地方实力过大,然后威胁到中枢。所以李世民为了争取这两者平衡,甚至两全其美,不惜过早的提出了这个类似于分封制的世袭刺史制度。
“从表面上看,如果采用了世袭刺史制度,这样确实可以一方面避免地方势力过大,然后威胁中枢,尤其是威胁皇族的结果。而这样可以两全其美,把那些皇族分配到地方担任世袭刺史,这样同样可以加强皇帝在地方的影响力。”
“哪怕我用脚后跟都可以想出来,这个世袭刺史制度到时候肯定会逐步演变成皇族分封制。毕竟那些勋贵人数太少,反而皇族人数会逐步增多。勋贵靠着功劳获得的爵位,而皇族是靠着血脉天生就可以获得。所以意味着以后勋贵注定会很难得,可是皇族却犹如下猪仔一样一批又一批,而且如果都获得了这个世袭刺史的资格,那这个后果可是……”
“李世民,你想得挺美的,居然想要趁机增加皇权,这样加强皇族对于地方的掌控吗?”
李世民很快主动说:“好了,既然这样,朕同意这个地方州刺史选举书吏为官,而朕也希望能让皇族和勋贵为世袭刺史,分驻各地,世袭罔替,以为中枢藩屏。”
“朕立刻让中书省草拟诏书,这次内朝就到此为止,你们下去吧!”
李世民下达了逐客令,而荆谋言、房玄龄,武士彟等人脸色都是阴沉无比。这次可是很明显,他们对于李世民这个世袭刺史表明非常不满意。荆谋言从房玄龄那里,同样看到了担忧的神色,至于武士彟也是如此,对于这个世袭刺史政策已经不满意了。
而荆谋言他们离开之后,在朝廷里面立刻掀起了一次巨大的波澜,因为李世民要实行这个世袭州刺史的制度,简直是在开历史的倒车。